close

今天我看到了新聞,有一個叫做崑濱伯在參加研討會時說:「中國米低價傾銷,長期下來台灣莊稼人根本無法抵抗,ECFA讓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,比飛彈還可怕,飛彈至少看得到,農產品卻會讓台灣「惦惦被吃掉」。」其他的與會人員都有類似的說法。


我很感概,因為他們是從生產者的角度看事情,卻非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事情。


ECFA的內容到底是甚麼?有人可以詳細的說出來嗎?我相信即便是官員本身,也絕對沒有人可以說清楚。


        我們家也有在賣米,在開設雜貨店的這幾年中,附近也有開設超市,私人市場,跟我們公平競爭,但是我們不能說:「不准賣。」更離譜的是對手,以廉價銷售了米,有一陣子,我家的米賣得不是很好,但過了一陣子之後,卻漸漸有了好轉的跡像。我們問了客人,客人回答:「他們的米沒有你們賣的好吃。」


        也有客人來買酒,有些客人沒見過,問他們怎麼會來?客人說:「因為在大賣場買的高梁酒,味道不太對,所以來你們這邊買。」而這些客人卻成了我們的忠實顧客。我們家也賣毛巾,我自己也用,可是我家的毛巾是廠商從大陸進來的,有一回我洗了,竟然會掉色,把我嚇了一大跳,我跟我母親說:「跟廠商講,把它換掉,爛東西。」其他像是香煙也是,即使國家調高了煙稅,抽煙的人仍想盡辦法,去抽自己愛抽的香煙。


        我為什麼說這個?因為在新聞報導中描述參與研討會的人,根本搞不清楚狀況。只從中國是敵國,他們的東西又便宜又大碗,一定會打擊到臺灣人的生計。卻不從真實的消費市場去討論:「這樣的商品,它是否有能力生存下來?」臺灣人有能力消費,所以會問:「好吃嗎?好用嗎?這種東西會不會傷害身體?」


如果東西它不好吃,消費者自然不會買,如果東西有問題,消費者他們不會去用,你們到底懂或不懂?


有人在研討會說:「因為中國傾銷,所以臺灣的毛巾市場萎縮。」可是呢!我的顧客,包含我,都只想買臺灣製造的毛巾,你們這些業者可不可以告訴我們,你們的毛巾到底是在那裡賣?為什麼中盤商都說:「現在的毛巾都是大陸生產,沒有臺灣的?」


        又有人在上述的研討會說:「中國茶葉傾銷表示,台灣累積進口二百萬噸茶葉,但市面上看得到標示中國產地的茶葉嗎?農藥殘留超過標準卻被就地合法,政府只會開放卻不會管理,ECFA簽署後一定會重蹈覆轍。」這也很奇怪,照理說:「進口廠商本來就應該標示產地,可是有人從中取巧,不標示。」政府本來是有義務去追查,沒錯!可是,你們這些人要政府在每一個部門,編列狗仔隊預算嗎?每天追蹤每一個上市的每一包產品從哪兒來?老兄,想想你自己當總統會不會幹這麼豬頭的事吧!哪要多少人?多少錢?纔辦得到?


        我看到了這篇新聞,只看到了某些人執意於:「因為大陸的東西便宜,大陸會傾銷」這個角度來大肆批評,卻沒有從我們消費者的需求來回應。如果「同樣品質的物品,我為什麼要買貴的?如果東西不好用,不好吃,我們為什麼要花冤枉錢去買便宜的大陸貨?」那些開研討會的老兄,你們總得給個道理啊~如果你的東西跟大陸一樣爛,我為甚麼要買你這又貴又爛的東西?如果你的東西比大陸好,我為甚麼要花錢去買大陸來的爛東西,再當破爛丟到垃圾堆中?


        所以,請你們這些開研討會的人,想清楚再發言吧~不要把每個臺灣人都當白痴來騙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Mis人員的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