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.優異的中文
中文是世界上被公認難學的語言之一,然而根據個人的觀察,這樣的錯覺,事實上是來自於人們對她的不瞭解。中文是個很優秀的語言,在這個世界上,應該不會有甚麼語言可以超越她了。中文優異的程度,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,她在被發明的時候,就已經領先當時的世界五千多年,一直到個人發表這篇文章時,纔能讓世人領悟到她的先進程度,而這樣的語言,卻有可能是依據「電腦化」之後,纔發展出來的。
一定有人會好奇地問:「中文優秀的地方究竟有哪些呢?」針對這個問題,個人逐一列出如後:
一. 模組化的設計。
二. 以無效率的圖像,做為有效的資訊傳達。
三. 遵循真實事世界的法則。
四. 以最少的符號數,達到最有效的資訊記錄。
說明:
一. 模組化的設計:中文相對於拼字語系,她是很標準的模組設計,每一個字的寬度,均相同,不會有其他的特例出現,英文字母雖然也是一個字,但是每個英文字母需要與其他字母結合,纔有字義存在,由於英文是採取排列組合的方式,所以,只能仰賴不同的排列組合,纔能建構出不同的字義,基於這種情形下,不同的字義,必須藉由空格區隔,就造成了資料儲存時的浪費。換個方式,大家也可以這麼想像:「中文的每一個字,都像是真實世界的「IC板」,而拼字語系文字像是「電子零件」。當電子設備故障、或是要增加其他功能時,中文的方式只要更換或是增加某張功能卡片就好,而拼字語系卻是逐一的檢查「電子零件」是否故障,或是另外自己焊接零件!」
二. 承第一點,由於中文字是以模組化的概念設計,所以很容易由任何單一模組彼此組成一個詞,雖然筆畫極多,卻節省了許多空間,比起拼字語系的文字,可以容納更多的資訊,雖然在畫寫時,感覺很沒有效率,而中文之所以設計成這樣子,主要是為了讓人們在「聽、說、讀」時,極有效率地把資訊傳達給他人,這樣子的概念跟個人前面所談的「學習的機制」,即「透過沒有效率的學習,達到有效的資料庫管理。」是有點像的。
三. 中文之所以模組化的另一個原因,是為了方便在真實的世界中使用,我們可以仔細檢視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:「植物是由下往上生長,像是樹木、竹子都是往直的生長,人在行走時,也是直立的,拿在手上的筆、搖控器、行動電話、各種商品的瓶子、罐子、書架上的書本、廟宇中的柱子、馬路旁商店的招牌、電線桿...都是直立的,這些物品直立的目地,是為了方便使用而且節省空間。」模組化的目地,在這個時候,是為了讓「文字」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間(垂直地),並且讓閱讀的人,輕易的知道你在想表達什麼?而且,不會因為空間不足,而必須將部分文字拆開往下,比如路上很常見的招牌:「YAMAHA」英文字打直時,必須每一個字母都獨立在一個位置來看,實在很奇怪,若是打橫了,又會佔去馬路上方的空間,其他像是「Hotel」、「Motel」也有這種情形,中文則完全沒有這種困擾,每個字獨立顯現,仍可以清楚地瞭解她的意思,因為中文考量到了真實世界的使用狀態,而她直書的能力,更是拼字語系所無法比擬的。
四. 中文目前的總字數,只有四萬左右,除非有特殊需求再造新字,否則也不會再大量增加,而這樣的數量,就足以應付所有辭令使用。以拼字語系的英文來說,共有26個字母,雖然可以建構出任何詞令,然而透過有限的符號,在建構詞令時,就必須不斷地改變排列組合,纔能達到詞令的擴大,其結果就是排列組合數的增加,造成了生字的成長,目前達到了近百萬左右,就因為如此,人們必須記下很多的排列組合,纔能與他人溝通,換言之,拼字語系,看起來是似乎是以空間換取時間,達到資訊記載傳達的效果,這樣的語言在: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」都不及中文來得有效率。
先就前面說的第四點來談,很多人一定很奇怪,何以英文筆畫少,仍比不上中文書寫時的效率?主要因為她是採取符號組合式的資訊傳達,因此在書寫時,必須每一個字母的筆畫都寫完後移動,由於這樣的語言,在交談及書寫時,都很耗費時間及空間,因此為求便利的情形下,有些英文字便會被迫採取縮寫,而更令人驚異的是,外國人有時在工作表單簽名時,由於空間不足採用縮寫,而縮寫的註解,還得在另一份備註地方,載明縮寫的全名。
中文則是在既定的空間,書寫單一字體,有些字的筆畫雖然較多,然而卻是在同一個位置書寫移動,寫完後纔換位置,比起英文的字母排列書寫,時間上感覺確實較費力,但總體來說,因為中文採用的是以時間換取空間,所以當記載的資料較少時,中文寫起來似乎比拼字語系更花時間,然而當資料極為龐大時,中文就相對的變得效率極高,同樣的空間,中文可以記載更多的資料,因此就把時間節省回來,再者在相同的空間下,中國人在簽名時,也無須把自己的名字裁減,即可達成,這是拼字語系辦不到的事。
由於拼字語系,是以排列組合作為溝通方式,所以在發音就變得冗長,比起中文,要花更多的時間在溝通上:「說、聽、橫向面積的書寫、閱讀。」相反地,中文則是單一模組的發音與文字,而英文為求簡便的表達,就採取了大量的縮寫,縱使歐美人士不曉得或是不願承認,然而這種方式,很明顯地是向中文的語言模式靠攏(學習)。
我們來討論後面常見的例子,可見一般:
(對照一)
英文縮寫 |
英文全文 |
發音數 |
中文字意 |
發音數 |
abs |
abs |
3 |
腹部肌肉 |
4 |
A.B.S. |
American Bible Society |
9 |
美國聖經學會 |
6 |
A.B.S. |
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|
10 |
美國船舶局 |
5 |
A.B.S. |
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|
13 |
丙烯腈-苯乙烯-丁二烯聚合物 |
12 |
A.B.S. |
Anti-Lock Brake System |
10 |
防止煞車鎖死系統 |
8 |
A.I.D.S. |
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|
13 |
後天免疫不全併發症 |
9 |
A.S.A.P. |
As Soon As Possible |
8 |
越快越好 |
4 |
A.T .4C .S. |
Anti-Tank For Compact Space |
12 |
封閉空間反戰車 |
6 |
B.O.M. |
Bill Of Materials |
9 |
材料表 |
3 |
F.A.T. |
File Allocation Table |
8 |
檔案配置表 |
5 |
F.B.I. |
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|
13 |
聯邦調查局 |
5 |
I.C.B.M. |
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|
16 |
洲際彈道飛彈 |
6 |
M.O.U. |
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|
11 |
認知備忘錄 |
5 |
M.L.R.S. |
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|
11 |
多管火箭發射系統 |
8 |
N.A.T.O. |
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|
12 |
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|
8 |
N.A.S.A. |
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|
20 |
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|
9 |
P.D.W. |
Personal Defense Weapon |
8 |
個人防禦武器 |
6 |
R.A.D.A.R. |
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|
11 |
無線電遠距離偵測 |
8 |
R.P.G. |
Role Playing Game |
7 |
角色扮演遊戲 |
6 |
R.P.G. |
Rocket-propelled grenade |
8 |
火箭推進榴彈 |
6 |
S.A.R.S. |
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|
15 |
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|
10 |
S.O.P. |
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|
10 |
標準作業流程 |
6 |
U.F.O. |
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|
12 |
不明飛行物體 |
6 |
W.W.W. |
World-Wide Web |
6 |
全世界網路 |
5 |
前面的英文縮寫,是我一時想得到的,至於其他,像是電影中人物自行發明的、Discovery頻道談的,一些新武器的名稱的縮寫,多到實在讓人聽了會咋舌,從來沒有人把它們拿來與中文比較,或是想到何以拼字語系要這麼多的縮寫?
這部份的理由,個人認為很簡單,因為在溝通時要花太多時間在某個字句上,所以只好把它們簡化了。
至於中文有沒有縮寫?有的,但是我們不稱為縮寫,而是「簡稱」,比如「中央科學研究院」簡稱「中科院」,「中央大學」簡稱「中大」,「清華大學」簡稱「清大」,比較誇張的是這個簡稱:「射精隊」,這是我當兵時,金門的一個射擊訓練隊,全名為「射擊專精隊」。若再比較中英文兩者的「簡稱」與「縮寫」大家會發現,中文起碼,還可猜出是個什麼意思,英文就完全要靠備註詳載,纔能理解,她究竟是在說些什麼?如果各位有去醫院作過體檢的話,就會發現中文的檢查表內容,會出現一堆不知所云的英文字,都是縮寫,這也是很好的例證,說明了,英文縮寫的採行,實在不會比中文的簡稱好用。
再者,我們來討論排列組合的部份,中文看起來很複雜,筆畫很多,然而她卻是靠不同的字,決定了一個詞,比如「西瓜」、「飛機」,因為字的本身就是很好的辨識模組,除非寫得太潦草,否則也不會混淆,英文則是由不同的符號組成,所以她的文字表達類似於「watermelon」、「airplane」、「plane」,看起來好像很簡明,可是從來沒有人以字數來比較英文,是否真的像看起來那樣,較中文好用:
對照二
英文(共有26個字母) |
中文(假設只有三萬個字) |
26X26X26X26….. |
30000X30000X30000… |
當英文字有3個字母長時:
26X26X26=17576
當中文字有3個單字長時:
30000X30000X30000=27,0000,0000,0000(以萬作為單位一撇)
兩者在不考慮字義的狀態,三個英文字母有一萬七仟五百七拾六個生字或名詞可用,三個中文的排列組合後,可生成二拾七兆個生字或名詞來,中文光是在排列組合後,就很驚人。
再來說,一般人均認為英文似乎比較好用,可是卻未考量她在字母數少的狀況下,組合出來的字義遠少於中文,而且別忘了,中文的每一個字,都有其用義,兩個字以上的組合,稱為「用詞」,英文是要組合後,才有其字義,而字義有時為「用詞」有時為「單字」,比如「Man」、「Car」為用詞,「Is」、「Was」、「It」視為用語單字,再者英文會考量到母音的關係,在固定字母數的排列下,而組合數變少,在這種情形,只好把字數加長,而加長的結果,就是排列組合繼續變多,換言之,你要記住的生字數會不斷地成長,再者英文自身,也有組合字的用法,比如「form」指的是形狀,「trans」指的是穿越,兩個者放在一起「transform」就轉成「改變形體」,別忘了,這兩個字沒有用空白隔在中間,換言之,變成了一個新的組合排列,也就是單字,其他像是「transport」、「translate」亦同、再來,「Tel」在中文的字義為「遠處的」若與其他單字合組成「Telphone」、「Telvision」、「Telscope」,均為新生成之單字,或許有人會解釋:「可以拆成個別的生字,理解其意義,不需視為新的生字。」這樣或許可行,可是別忘了,當英文字變長時,發音也變多了,也就引發了在溝通時,比中文要花更多的時間,書寫時,要更多的空間,就這樣子,想要縮短溝通時間,就又必須採用縮寫,而縮寫的結果,就是產生了新的「生字」。
我們可以把「縮寫」視為一個句子的「綽號」,然而英文句子的「綽號」太多了,人們必須逐一記下它們跟原來詞句的關聯,才能理解別人在說些什麼,因此,這樣的東西,就又佔去了大腦一些額外的記憶空間,而且使用時,還必須再行轉換一下,說實在話,這樣的語言,不會比中文來得有效率吧。
隨著縮寫字的不斷生成,就變成了新的單字,或是詞句,形成大腦必須不斷的記下新的字,而成了一種新的負擔,所以,許多東方人,學了很久的英文,還是沒有辦法好好地閱讀文章,究其原因之一,是因為拼字語言的生字太多了。
我記得以前學習「化學」時,老師曾經說過:「自然界的兩大法則,就是趨向最低能量及最大亂度。」而中文就符合了這兩個條件,因為自身模組化的設計,對於記載資料的空間要求很低,可以隨意直書或橫寫。因為單字數的龐大,足以字義互助,任意組合人們想要表達出的意思,不需要大量的造字。
這樣的語言系統,對我們的生活,甚為便利。若是你有看過古裝電視劇,你應該會看到中國人在頒佈聖旨時,是左右兩手把聖旨攤開宣讀,很輕鬆。若是外國人的電影,則是拿著羊皮紙卷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攤開宣讀,感覺起來很辛苦。此外,有時我們去書店買書時,也會發現,中文的書本,跟英文的有很大的不同時,中文書本隨便一看就知道標題是甚麼?英文的就很麻煩,有時要從書架上拿下來,逆時鐘方向轉九十度,纔能看出書本的題要。我還記得以前有很多外國人,在臺灣傳播耶穌福音時,喜歡在電線桿上貼上:「天國近了。」這類的標語,你從大老遠就看得到,反觀若是使用英文,這種情形,就不可能發生,你必須靠得很近,纔能看見貼紙的內容。有時因為英文告示橫寫的關係,你還得繞著柱子弧度轉一下,再回來看下一行。
再回到電腦的世界來討論她們,其實也是一樣的,假設今日的電腦看得懂中文、英文,在不考慮所有文法判讀的狀態下,接下來的例子,可以讓你瞭解中文是多麼地有效率?
英文句子:
How Are You?
中文句子:
你好嗎?
以現行的電腦而言,一個中文字等同於二個英文字寬,所以,光是比照字數,中文只要判讀6次,英文,還得加入把空白字加入判讀,前述英文句子共計要判讀11次,而將來的電腦,是把中文和英文字都列為同一字的寬度的,這樣看來中文也只有3字寬,更遠勝於處理英文的速度。也許有人認為,差幾個字而已,沒什麼,然而,積少成多,當電腦在閱讀文章時,或是處理大量的語音資料查詢,就會有很明顯的效率差異出現。
後面這個例子,更可以證明中文的效率:
數字:9,876,543,210。
扣除逗號共計10個字
中文:玖拾捌億柒仟陸佰伍拾肆萬參仟貳佰壹拾零。
共計19個中文字,19個音,38個英文字寬。
英文:Nine billion eight hundred seventy six million five hundred forty three thousand two hundred ten。
共計15個英文單字,24個音左右,含空白共計96個字。
接著,我們再回到現實一點的狀態,把文法問題加入,也是會是中文勝出:「中文有其文法,及型態,但是中文有一點很重要的是,所有的文字,不會因為時態、數量、主動或被動,而改變任何一個字的筆畫。」相反地在英文的語法中,卻有多數名詞及複數名詞。
對照三
英文 |
複數 |
中文 |
複數 |
Apple |
Apples |
蘋果 |
蘋果 |
Car |
Cars |
汽車 |
汽車 |
Egg |
Eggs |
蛋 |
蛋 |
Glass |
Glasses |
玻璃 |
玻璃 |
People |
Pepoles |
人們 |
人們 |
Water |
Waters |
水 |
水 |
在對照三時,可以看見,中文的文字是不會有變動的,一個蘋果跟二個蘋果、一桶蘋果都一樣,「蘋果」二字不會有變化,英文一個蘋果是Apple,二個蘋果就是Apples,一幅玻璃是Glass,一堆玻璃是Glasses。
對照四
英文 |
中文 |
Bad |
壞的 |
Worse |
較壞的 |
Worst |
最壞的 |
Good |
好的 |
Better |
較好的 |
Best |
最好的 |
「對照四」的英文講的是比較級的單字,共有六個字,對中文來說,她總共用了五個單字:「壞、好、較、最、的」去組合出六個用語。看起來字數差不多,然而中文字當中,每一個字,都是為了協助其他單字的字義而存在,不會改變自身或是別的字,但是對照中的每一個英文字均有所變異。
對照五
英文 |
中文 |
Eat |
吃 |
Ate |
吃了 |
Eaten |
吃完了(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翻譯) |
Eating |
正在吃 |
「對照五」是動詞變化,一樣地,英文有四個單字,而中文一共用了:「正、在、吃、完、了」五個字,相同地,中文字,沒有一個字會改變自身,英文字的部份,每一個單字都會隨狀態而改變。
個人在一開始說的:「大家公認中文是難學的語言。」老實說:「這是個錯覺!」因為中文字,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有所變化,所靠的是單字間的合作去表達,而這樣概念,深植中華民族每個人的思想中,所以,在華人的相處間,講究的是:「和睦、謙虛、互助、圓融,有話不能直說,以免令人難堪,喜歡出鋒頭的人,較不受人歡迎,因為這個世界,每個人都是必須相互依存,沒有人可以例外。」
而英文看似簡單,其實複雜,因為在不同的情形下,單字會隨各種狀態而變化,所以華人在學英文時,常常弄不清楚詞令、時態的轉換,以致於學了很多年,仍無法開口交談,這是學不好英文的原因之二。
就算我們把文法及時態,套在電腦中也是一樣地,中文的部份,只要去檢查各字之間有無錯字、語法有無錯誤即可。英文的部份可就沒那麼簡單,電腦要檢查動詞、複數名詞、比較詞、形容詞的變化,還有縮寫字的對照等等。或許有人認為,反正是電腦在處理,很快,工程師只要把程式寫好就行了。可是別忘了,任何的程式執行都是要時間的,當電腦要為拼字語系多作一個動作,就表示它的執行效率會變慢一點。多作個幾百萬次,就會變成慢上好幾秒。
個人自小時候的就不斷地聽到:「中文比起其他語言優美。」中文何以優美?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,以致於聽起來好像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。」而今日,我終於可以幫大家說出來了:
一. 在字體的方面,因為中文經過幾千年中,許多文學家的努力,把文字的書寫,進化成了美術的境界,也就是書法。而書法的基礎,是需要練習的,這部份相當於繪畫的基本技巧,以致於每個字看起來,都像是幅精美的小畫。
二. 在語言的方面,透過了單一的發音,可以精簡而快速地傳達情意,讓人們感受到她的效率。
三. 因為模組化的文字,可以整齊劃一的展顯文字,不會拖泥帶水,或是參差不齊。
四. 因為文字遵循了自然的法則,可以自由地依附在個別的物體上,無須歪頭斜腦的觀看,也不用把單一字體「支離破碎」地拆開,只為了方便在直立的空間上展示區區的一、兩個字。
我想這四點,應該就足以說明中文的優美之處。
然而,很多人還是會認為,中文的字數龐大,而且筆劃複雜,以致於她無法像英文那樣,只要透過打字機的鍵盤輸入,就可以輕鬆地完成一篇文章。甚至於在二十世紀初時,她就因為這樣子,而被認為是要被淘汰的文字之一,在這個想法萌芽的階段,中文被殘酷地簡體化了二次。
若從最前面個人提出的四點,認真地看待中文字體的形狀,個人必須這麼說:「以拼字語系的方式,來處理中文輸入的問題,根本就是削足適履。」因為中文考量的是資料儲存與傳達的效率,所以不應該把拼字語系的那一套,應用在中文上。換句話說不應該把中文像英文那樣子,一筆一畫拆開,這樣的方式,感覺就好像把人體當作汽車一樣肢解再組合,在沒有電腦的時代,當然就會有一大堆人會認為:「中文是要被淘汰的文字之一。」因為中文不是「排列組合」的產物,當然感受不到她在機械時代的效率。
為什麼個人在一開始,就談到中文是「電腦化」的語言?這得從古文明來約略討論一下。中國人在最早以前有所謂的「結繩記事」,「結繩記事」仰賴的是將繩子打結,記下不同的事情,然而這時期的人們,也有所謂的繪畫的能力對吧!那為什麼?倉頡不把「結繩記事」的概念,運用在文字創造上?只要像英文那樣子,創造了26個字母,或是創造出像ㄅㄆㄇㄈ這樣的注音符號,透過有限的元素,產生無限的組合,事情不就很好解決了嗎?為什麼?「倉頡」會跳離這樣的思維?可曾有人仔細想過?
我個人認為,在「倉頡」的時代,應該是有別的文明,影響到了當時的人們,讓「倉頡」起而效仿,就如同日本人沒有文字,效法中國,利用漢字自創了「平假名」、「片假名」,西夏國摹仿中文創造「西夏文」,韓國人參考了中文字形,創造了「窗形字」。這種情形,對照到歐洲地區也很類似,如果我們花一點時間仔細看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俄文,會發現她們也都長得滿像的。
我知道,這樣的說法有點奇怪(註一),不過卻很合理。因為,排列組合的問題,需要數學知識來解決,可是,為什麼一個古時候的人,他竟然可以做出難度很高的乘冪計算?而決定不用拼字方式,轉而創造出了「象形文字」,而且是複雜度遠高於簡單符號(ABCD…ㄅㄆㄇㄈ)的圖形?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?
再去觀察當時中文的儲存條件,也很惡劣,並沒有毛筆、只能用刀具在動物的骨頭或是竹片上,刻上有曲線且難度極高的象形字,而且是小小的字。這就不禁令人好奇,他是基於甚麼樣的觀點,得知這樣難用的文字,纔是記載資訊的好符號?他又怎麼可能從無到有,突然就發明了「象形文字」?
個人認為最大的可能在於:「1.應該在多年的研究觀察後,發現「拼字方式」看似好用,但是佔用空間,效率不高。2.參考了其他文明的作法。」
說實話,「參考其他文明的作法」這種說法並不突兀,我們再回去看二十世紀初的歷史,會發現,當時「電子知識」纔發達沒多久,中國人就曾因為中文不能像英文,採用「摩斯密碼」傳送訊息、不能使用機械式打字機,而在爭論:「中文是否會被淘汰?」而且還只是為了方便書寫及學習,就對中文「砍手斷腳」。
就這種的情形來對照那時候的文明條件,也就不是甚麼令人意料的事了。「倉頡」在多年的研究與參考之後,決定使用難度較高的「象形文字」,主要是基於了語言交談、文字儲存效率的考量,而這樣的效率,是機械化的排列組合比不上的。一個古時候的人,能有這樣的遠見,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而我們這些後代子孫,卻是在五千多年之後的「電腦化」時代,纔能發現這種的優勢。這樣的語言,若是不以「電腦化」做為出發點的考量,那麼我們就真的無從解釋,何以「象形文字」無端地從這個世界冒了出來?而且還直接排除了最簡單的「排列組合」做法。
有時我真的懷疑,「倉頡」不是地球人,而是從別的地方來的,若他真的是古代野蠻民族的人,那他必定受到了很好的知識教育。倘若他既是野蠻民族,又沒受過知識教育,卻發明了「象形文字」。那說真的,玉皇大帝應該設一個「資訊長」的神位授與他了,因為這樣的人,根本就不像是凡人,簡直就是個神仙。
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中文電腦環境,看起來似乎還不錯。而實際上個人認為,還不是很友善,因為有很多想要使用中文輸入的人,他必須學習拆字,纔能運用鍵盤打字。當然,拆字輸入的作法,也是許多前輩辛苦想出來的,我們不能說不好,倘若對照到以前沒有電腦的環境,不論中外人士,只要他會寫中文,即可與人溝通,就可以寫文章,可是我們現在用的電腦,卻提供了比英文環境更高的門檻,「注音輸入」幾乎變成了外國人,使用中文的惟一選項。而有時有些字,卻是我們想用「注音輸入」輸入,卻怎樣都打不出來的,在這樣的情形下,當然會有更多的人認為:「中文是難學的語言之一。」
個人認為,未來中文在於電腦的應用,應該是着眼於「交談式的輸入。」何謂「交談式的輸入?」就是讓電腦具備判讀語言的能力,讓它在接受語音(註二)後,自動轉化成文字,而不是人們很辛苦地把漢字逐一拆開,再以英式鍵盤笨拙地輸入,而且在使用電腦之前,還要花時間學習如何拆字?這樣當然會造成漢字語系的人們,使用電腦的困難,更造成了外國人想使用中文電腦的嚴重障礙。而「交談式的輸入」與「機器人」的應用,若要能夠推行,就必須建立在「人工智慧」的研究上,當電腦能夠像人們判斷每句話的意義之後,就有辦法把它轉換成文字了。當然,在此之前,我們必須要瞭解自己的文字、語言,那這樣的研究,纔有可能成功。當這天到來時,大家就會發現,任何的文字語言,都不及中文來的有效率,中文實在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了。
註一:在黃帝的時代,一共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:「鑄銅鼎、造指南車、制定曆法、倉頡造字。」這些事蹟,再怎麼看,都不像用獸皮,或是樹葉蔽身的古民族,可以同時做出來的事。所以個人纔認為,應該有其他的文明從旁教導纔對。
註二:Discovery 頻道曾提及,美國有一群人研究出偵測喉嚨部份神經,取得聲紋。再利用腦部思考要講說的話,在不出聲的狀態下,將聲紋轉換成文字。個人認為,這是中文電腦應用時,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