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天,個人又在「自由時報」看到以下新聞:


台語文的推動是一種緊急、必要的母語運動,保障台語文(羅馬字)的工具來書寫的空間,說穿了是政府應該在教育層面下工夫的。(註一)


老實說:「這樣的新聞,更讓人驚訝了」某些人,全憑自己的政治立場,擅自對於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作了這樣的解釋:「河洛語(閩南語)為臺灣人獨特的語言,亦即為臺語,而這樣的語言,並沒有文字,必須用羅馬拚音來書寫..」


個人在先前的文章論及「 成大副 教授蔣為文罵 黃春明 先生」的部份,並未提及羅馬拚音的部份,是因為個人深信,臺灣人並未如此愚蠢,以為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要用羅馬拚音來書寫,沒想到發表這篇文章(註一)的人,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,竟然說:「必要的母語運動,就是保障台語文(羅馬字)。」


昨日個人在蘋果(應該是自由時報)日報,讀到了一篇讀者投書,上所云云,提及:「在18xx年,xx教會就已經推出了「羅馬拚音」的教會報紙,...由此可見,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沒有文字。」個人讀此文章時,十分驚異,何以僅憑外國人來臺傳教的報紙,就可以斷定,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沒有文字?


一些外國人來臺傳教,對於漢族文化並不瞭解,以為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沒有文字,又或者不願學習漢字,所以反過來推行「羅馬拚音」,來與當時住民的溝通,這是當時教會一廂情願的作法,光是這樣,如何就足以證明,他們是對的?


若照這樣說的話,個人在此大聲請問:「你們祖先在臺灣的墓碑,為何刻著漢字?為什麼不刻著LP陳、SM馬、GX李...等等英文字?」再來,何以各個廟宇中的籤詩、石柱、牆上的捐獻等等記錄,都是用漢字來書寫?這樣還不夠證明是嗎?你們要不要去問一下三太子、媽祖、三峽白雞的關公廟的廟公們,那怕是請乩童上身都好!為什麼這樣狗腿,要去抱中國的大腿?


如果光是這樣子,還不夠的話,個人請各位去翻一下中文聖經,用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唸唸看,你會發現,裡面有很多的用語,它都是用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寫的,為什麼個人會知道?因為我有看過!西方傳教士,進入中國的時間,遠早於臺灣的教會,若是你們可以教會報紙來說明:「臺語文」,那個人也可以用「聖經」來說明:「那樣的報紙,根本是不瞭解漢民族語言及文化的人所辦的。」


文化及語言,對一個民族及社會是很重要的大事,怎麼可以光憑幾個人的政治立場及猜測,不究源由,就斷定了「河洛語(閩南語)」沒有文字。


講到這裡,個人發覺臺灣人很可悲啊,不讀書的人,告訴別人:「不用讀書!」不識字的人,告訴別人:「沒有文字!」不懂文化的人,告訴別人:「沒有文化!」若是真有文化,就是「向中國靠攏,中國化!」這樣的事情,還不可悲嗎?


而這樣子的臺灣人,竟然是控制了文字的輸出,文化的教育,每天向社會大眾洗腦的人。我很懷疑,臺灣的文化語言系統,還會有救嗎?還是一步步走向「臺(呆)語化」的愚蠢世界?


 


註一:


《台南述記》語言和文學


更新日期:2011/05/31 04:11


語言是經過學習後的一種演化。文學是一種對生活的書寫。兩者的交疊竟然出現彼此「偏離」的史觀,相信是所有推動台灣文學的前輩所不樂見。


作家選擇的語言書寫,重點在於作家哲理的闡述。台語文的推動是一種緊急、必要的母語運動,保障台語文(羅馬字)的工具來書寫的空間,說穿了是政府應該在教育層面下工夫的。但如今,卻成為台灣文學爭議的焦點,激發更大的對立者,不是運動的本身,而是鑲嵌在運動中,無法除去的「霸權」史觀。


國家才有使用工具打壓異己的本事。


母語是族群的身分證。 成大 老師蔣為文推行台語文不遺餘力,一件台語文「史觀」不同的糾紛,蔣為文踢館文學大家的結果,不該是由學校出面「制裁」,因為學校行政單位的「圍堵」,可能讓整件事更為扭曲。


台灣因為身分認同的「悲劇」,台語進入「急救室」的情況,客家話在「加護病房」,原住民的語言幾乎進了「太平間」。語言的多元性,才是國家強盛的方法,過去獨尊官語,壓迫其他語言的作法,應該反省。


回到運動的本質與台灣文學的大河流,其實作 家與 教授間的爭執,不是兩人的仇隙,而是一件教育當局一直迴避母語教學的後果。(趙卿惠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Mis人員的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